马尔克斯的“另类”作品

马尔克斯在《百年孤独》中,用晦涩、重复的语言“劝退”了一大波慕名而来的人。我曾经不求甚解地读过一遍,虽然不能十分明了通篇所叙,但马尔克斯的文字却仿佛拥有魔力,吸引着我继续去找他的其他作品来读,而这些作品也都具有极为鲜明的“马尔克斯特色”——直到读到《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》。此时,我才开始对马尔克斯有更深入的了解,开始理解文字本身力量的强大。

故事本身很简单,时为记者的马尔克斯根据真实事件进行采访、整理写成,从水手路易斯·亚历杭德罗·贝拉斯科的视角,描述了1955年2月28日,哥伦比亚海军的卡尔达斯驱逐舰在加勒比海遭遇暴风雨,八名水手落水并失踪,最终只有他一人获救的全过程。纸面上,讲述了水手在海上漂流、死里逃生的故事,纸面背后,这篇报道在报纸连载,反响非凡,马尔克斯正是因为这篇对海难幸存者的采访,报道了不利于当局的海难真相,被迫流亡海外,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得以出版。

水手贝拉斯科在海上漂流十天又奇迹生还,被当局塑造成了一个英雄人物:勇敢,无畏,意志坚定。于是万人敬仰,各路广告赞助纷至沓来。但实际上,贝拉斯科给马尔克斯讲述了海难的真相:不是因为暴风雨,而是因为驱逐舰超载携带货物,而且由于当时哥伦比亚的局势,这些货物都是走私货,是被国家所禁运的。马尔克斯报道了真相,于是被通缉。

这是马尔克斯的职业操守,也是他对文字的追求。反观水手贝拉斯科,无疑也是有极大勇气的。获救之后,已经成了国民英雄,衣食无忧,备受尊重,但他却自己揭露了真相,随后受到了政府的限制,把自己从神坛上拉了下来。马尔克斯在前言里写后来又见到水手时的情况:“看得出来,他又有了不少的经历,同时身上也增添了些许沉着安详的气质,那是一个有勇气亲手把自己的雕像炸毁的英雄。”

这是一个简单的新闻报道背后的几层故事。

除却故事,再来单纯地看看文字。马尔克斯虽说是这位勇敢的水手有着出众的叙事才能,但是通篇文字炉火纯青,力透纸背,我觉得大多可能还是出于马尔克斯之手。语句凝练,对于内心的刻画极为深刻,马尔克斯在那个二十出头的年纪里,就已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和写作者。文字没有多余的描写,只是客观的描述着水手眼里发生的一切,但却直击人心。

比如几个水手被大浪打入大海一节,从一个在救生筏的水手的视角,不断描写其他落水者的举动,没有轰轰烈烈,没有声嘶力竭,只有同事路易斯·任希弗举着耳机的右手,和仿佛还是在船舱的上下铺里一般冷静的语句,“胖子,往这边划”。简单,有力,语句中透着置身无尽大海的无力与急切,和不断萦绕耳边的思念。文字太冷静了,如同画面中大海的冰冷彻骨,读完反而不能平静。

再如水手贝拉斯科在海上漂流,一分一秒的描写,不断地盼着救援来临。时间写的愈慢,大海仿佛就愈荒凉,愈加的令人绝望。而再一看时间,仅仅几分钟过去,于是绝望与孤独就显得更加的漫长。这种郁勃,这种奋力求生,这种绝望,越到后来,倒显得越发的平静。笔下如有鬼神。

之前不知什么牵引着我不断地读马尔克斯的文字,如今发现,这就是文字打败时间,跨越万里,纵横千年的力量。马尔克斯在高山之巅,我要想摸到他的文字的边,还有很远的路要走。

如此看来,马尔克斯的这部作品并不是另类,这才是马尔克斯不同类型的作品背后真正的文字风格。冷静又热情,客观但又充满怜悯。

如何在苦难中救赎自己

写在初雪之时